首页 / 大v / 特斯拉在华销量又暴跌?没关系的

特斯拉在华销量又暴跌?没关系的

大家车言论

大家车言论

很久前

《一周新能源》又来了。可能有些Elon Musk的忠实粉丝们都会关注到,马斯克这几天正在为SpaceX准备发射Starship的事情而忙得不可开交,但关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的一个新闻还是引起了他的关注。

乘联会在前几天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特斯拉7月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8621辆,环比6月跌幅逼近七成。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都再一次以特斯拉“销量暴跌”为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甚至还有人得出了“特斯拉神话破灭”的结论。

为什么是“再一次”?因为在今年4月份,特斯拉的销量同样暴跌了一回。几乎所有人都将暴跌的原因,归咎于当时接连不断的负面新闻。

或许马斯克也觉得需要出来解释一下了。于是在前几天,他在国外社交平台上,回复一位网友提问的时候表示,上海工厂每个季度的前半部分时间的生产主要用作出口,后半部分时间才生产供应本地的车型。

 

马斯克所说的都是真的吗?

我特意翻查了一下过去特斯拉几个月的产销数据,4月份因生产线进行设备升级导致批发量仅有2.58万辆之外,5、6和7月的批发量都稳定在3.3万辆左右,没有太大的波动。

从4月到6月,出口量不断下降,国内销量则在逐步提升。而7月份是三季度的第一个月,出口量达到了2.4万辆,导致国内销量只有8621辆。

可以说,从这四个月的数据来看,马斯克的解释的确的可信的。毕竟在德国的柏林工厂投产之前,上海超级工厂需要为美洲以外的市场生产汽车。此前参观特斯拉工厂时,也亲眼看到生产线上有不少右舵版本的车型。

不过按照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最新消息,柏林工厂估计十月份就能投产了,到时候上海工厂的出口压力将会大大减轻。

如果上海工厂的产能分配问题解决了,Model 3和Model Y在国内的售价会不会再次下调呢?其他电动车品牌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呢?

特斯拉卖得越好,对于作为电池供应商之一的宁德时代绝对是个好消息。 如果有炒股票的朋友,或者特别关注宁德时代动向的媒体同行应该都会知道,宁德时代前段时间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条开建新工厂的新闻。但最近看来,似乎宁德时代对这个速度还不是特别满意。

 

所以前几天,宁德时代发布了一个公告,宣布计划定增募资不超582亿元,用于扩张锂电池产能及补充流动资金。

582亿元,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算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吧?但按照宁德时代的官方说法,“按监管规定,定增最高可以到30%%,而此次582亿按市值计算占比不到6%%。” 很多人可能忘记了,宁德时代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1.2万亿。 

有看过我上期的文章的粉丝应该会记得,我在上星期的文章里特别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很多人对宁德时代等锂电池生产企业有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以为他们只生产电动车用的锂离子电池。

但实际上,除了新能源车用的电池业务之外,还有储能和其他行业上的应用。

​电动车的市场总量最大,但相对比较容易估算;相比之下,储能方面的电池需求,才是最难以估算,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

没想到我的文章发布几天之后,宁德时代就发布了这个定增计划。在此次的定增公告中,宁德时代重点提及了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2021 年 1-6 月,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 18GWh,较2020年 1-6 月的 10GWh 同比增长 80%%,其中中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 11GWh。

据 GGII 预计,2025 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416GWh,未来 5 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2.8%%。”

 

所以在宁德时代公告中列出的7个项目里,储能电池项目占了不少的比例,其中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二期)的建设内容,就包括了年产能30GWh储能电柜项目。 

其实现在基本上所有锂电池企业都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几家主流的电池厂都在不断建设新工厂增加产能。

在技术和成本比较接近的前提下,谁手上有富余的产能,谁就能占有主动权。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大手笔投入,相信国内也真没几个电池生产企业有这样的魄力和财力了。

相比起“电动化”的大踏步迈进,“智能化”方面遇到的问题,就相对有点多了。

前些天,工信部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在这份意见中,对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等多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其中针对OTA功能,还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涉及安全、节能、环保、防盗等技术参数变更的应提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报,保证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

 这让我想起,近期的确有车主向媒体反应,某传统车企的电动车,悄悄通过远程OTA功能,锁定电动车的可用电池电量,并且降低输出功率,从而导致真实续航能力和动力性能都大打折扣,引发了车主的强烈不满。

虽然似乎仍未有最终的处理结果,但相信这次出台的这份意见,将有助于堵住这种漏洞,避免车企滥用OTA技术,变相对有问题的产品实行“私下召回”。

从7月份乘联会的销量数据可以看到,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又继续上升了,传统燃油车的销量又继续下滑了。

大家觉得这个状况会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吗?


全网精选留言 ////


TA的文章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