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v / 拿100亿美元造车,小米会成功吗?

拿100亿美元造车,小米会成功吗?

大家车言论

大家车言论

很久前

虽然之前并不确定小米会在发布会上正式宣布造车,但我还是连续两个晚上蹲在电脑前,完完整整地看完了小米今年的春季新品发布会的网上直播。作为先后购入很多小米产品的“半个”米粉,我感触挺大的。下面直接聊聊我对小米造车这事的一些看法。

实际上,这次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不多,归纳起来最重要的也就两点:1、小米有很多钱;2、雷军亲自挂帅。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雷军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心为小米汽车而战。

 

尽管造车这事被雷军称之为“人生最后一次的重大创业项目”,但实际在当晚的发布会上,压轴登场的“官宣”造车环节只占了不到一半的时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正如雷军自己所讲,这次造车的决定,不但是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以及信心,也是赌上了他人生的全部声誉。

 

当然,赌上的还有钱,非常多的钱。

小米首期会先拿出100亿人民币,未来10年再投入100亿元美金,而且这家为造车而成立的新公司,是小米100%%全资拥有,并没有借此融资“圈钱”。我相信这份底气,来自于目前小米账上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

 

1080亿现金储备是什么概念?作为参照物,我列出几个数字供大家参考。

 

根据小鹏汽车的年报披露,截至去年底,现金、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共计353.42亿元;而根据蔚来汽车的年报,截至去年底,账上现金及等价物共计425亿元; 而理想汽车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的现金储备为298.7 亿元。

 

换句话说,小米目前的现金储备,超过了小鹏、蔚来和理想的现金储备总和。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有了如此充足的资金在手,小米自然无需过多地受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意见左右,为“活下来”而各种妥协让步,真正可以秉持自己的初心行事。虽然发布会上没有展示出一张概念车的设计图或效果图,没有一页具体描述产品细节或者特性的PPT,但我想从我对小米的发展思路和产品特点,来作一些大胆预测。

 

雷军一直强调小米会继续坚持“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的“三大铁律”,所以我相信,小米造车也同样会遵循这三点。发布会上,雷军也丝毫没提出“高端”二字,可见品牌定位肯定是大众化的,讲求技术和性价比,售价不会太高。

 

先说技术,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技术的细节,以及是否真的采用合作代工的模式,但显而易见的是,小米在操作系统开发,以及包括小爱同学等AI智能交互、车家互联等智能化科技方面的实力,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当然,熟悉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产品最厉害之处,是能在用户体验和成本价格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

就正如这次小米发布的几款新手机和电脑,硬件性能和体验完全不逊于甚至超出其他品牌的同级产品,但价格就真的能做到比对手便宜一大截。表面上只是定价的高低,但实际上,这是产品的整个研发体系、整合能力、供应链和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实力体现。

 

至于“最酷”这点,主要就是外观内饰设计、人机交互以及智能互联场景这几个方面了。按照目前小米产品的设计风格和调性,我个人对小米的设计和审美水平,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都只是理论层面的研判,造车和做手机完全不同难度系数的事情,小米汽车的最终产品形态,就只能留待正式量产上市之后再来评价了。

 

最后,小米跨界造车,让我身边一些朋友联想起了当年贾跃亭打造乐视汽车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不少人对小米造车持怀疑态度的重要原因。但在我看来,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首先是资金。贾跃亭当年在开始造车之前,一直都是靠不断的融资来维系整个商业帝国的运转,当时无论是手机、电视、体育、影业等业务,都还处于疯狂烧钱的状态,并未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而造车又是一件门槛极高,投入极大,周期很长的投资,所以才导致了后来乐视资金链断裂,全线奔溃的情况。

 

但雷军领导下的小米目前没有这个问题。小米的手机业务已经实现行业全球第三,并且实现持续的盈利和良性发展,整个智能家居生态已经基本成型,现金储备充足,用雷军的原话说就是“亏得起”。

 

我相信任何一个有创业经验的人,都会知道“亏得起”这三个字有多么的重要。

 

其次,是整个社会和行业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贾跃亭决定为梦想窒息的2014-2015年,高端智能电动车还是一个极其新鲜和大胆的构想,即使特斯拉也只是刚起步阶段,国内更没有任何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或者案例。

 

客观地说,在那个时候,无论是中国社会对电动车这个新事物的认知水平、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乃至电动车三电技术、供应链体系、商业模式等,都和今天的市场境况相距甚远。

 

更何况作为蔚来和小鹏的股东之一,雷军很早就参与并见证了电动车新势力的从零起步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不会轻视造车的难度和风险,也完全能够绕开前人踩过各种坑,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多次的创业,尤其是创立小米之后,数千万的小米用户成为了忠实的“米粉”,而雷军本人也是一位自带流量的“KOL”。这些忠实粉丝,都会较容易转化成为小米汽车的潜在用户和粉丝。这对于目前任何一家智能电动车企业来讲,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当然了,前提是雷军不要把这一手好牌打烂,白白浪费掉小米此前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

 

天时(政策法规)、地利(庞大市场)、人和(米粉基础),小米貌似都具备了,大家这次会看好小米造车的未来吗?


全网精选留言 ////


TA的文章

视频推荐 ////